奥数网奥数无锡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 > 正文

反思我们的“听话”教育

来源:无锡奥数网整理 2011-06-07 10:30:20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长期以来,评价子女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这种“听话”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听话”的孩子是否真的会成为“好孩子”,“听话”教育到底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听话”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实质上是要求子女养成“顺从”的性格。在家里要听从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工作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社会上要听大家的话。像这样要求子女时时、处处、事事都听别人的,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而不主张子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遇事不进行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不能自主,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像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家庭、父母,怎么能够立足于社会呢?更不用说在事业上有什么作为。对于这种评价子女的标准,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曾经进行过批评。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指出: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听话”教育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接受,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去怀疑了。“听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没有创造性。这就难怪中国的青少年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能获得很多奖,但这么多年以来却没有人能问鼎诺贝尔奖,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听话”教育禁锢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听话”的孩子往往有很多心理问题,如表现为胆小,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思维狭窄,没有创造性。

  看来,老师和父母都需要改变原来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太听话了,把他们培养成健康活泼,独立能力强,人格健全,有创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