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奥数无锡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资讯 > 正文

“功利教育”愈演愈烈 小升初乱象谁之过

来源:无锡奥数网整理 2011-09-19 10:50:43

专家认为,乱象根源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回归教育本性,亟须杜绝“经济继续牵着教育走”

  ■本报记者李海楠

   一年一度小升初大幕再次拉开,由学生、家长、各类学校以及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担任“主角”共同参演的小升初“大戏”?又将继续在众目睽睽之下呈现“拼爹共挤独木桥”的诸多乱象。

   所谓乱象,即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衍生出的“权钱择校”、“疲于应试”以及一系列围绕教育蔓延出的经济利益链现象。

   自今年9月以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历时逾半月深入小升初“圈内圈外”,走访京城多方人士、机构,探究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乱象深恶痛绝却只能无奈接受”成为受访人士的普遍观点。相关专家对此认为,乱象根源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要回归教育本性,亟须杜绝“经济继续牵着教育走”。

  乱象丛生,隐忍接受

   曾几何时,当“千军万马齐过高考独木桥”时,社会各界尚对义务教育“一方净土”深感欣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样的“欣慰”早已难觅。

   我国教育阶段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同组成,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阶段,这样的结构一直被誉为“教育金字塔结构”,即自下而上的教育培养机制。当前乱象丛生的小升初正处于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然而,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写入法典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的黄金法则早已被架空,“独木桥”也早被架设到了小学与初中、甚至幼儿园与小学之间。

   从9月4日到9日,本报记者历时一周寻得20位有过小升初经历或即将经历这场“战役”的学生家长们,就“小升初乱象丛生”所持态度进行调查采访。结果显示:在“是否对此深恶痛绝却还会隐忍接受”的问题上,参访家长无一例外给出肯定答案。究其原因在于“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甘愿为子付出,只为上得重点高中和大学”、“随大流不得不做”等等。

   “没有成为家长的人肯定对此难以理解。”一位刚经历2011年度小升初、现为京城某小升初论坛版主的学生家长赵新对本报记者表示,小升初是场不折不扣的战役,经历过才能体会个中辛劳,不仅是孩子疲于应考、培训、面试,家长也在日日焦虑中度日。

   赵新告诉本报记者,孩子要在小升初时谋得一所“牛校”(重点校),就必须有奥数、英语、各种证书作保障,在此基础上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校的招考、“占坑”才能获得一张“牛校”的录取通知书,否则,即便你自认为是三好生的牛孩儿(优秀学生)也未必能确保进入名校。

   至于诸位家长对乱象的隐忍态度,赵新认为,大家都是普通家庭,只得随波逐流,以免沦为社会“边缘人”;即便你有背景,能够用权钱换取一个重点校的席位,孩子不是牛孩儿也白搭。

   通过走访,记者得知,在小升初“圈内”,如果你身为家长不为孩子小升初做任何形式的努力,将被视为“边缘于小升初主流的人士”。

   而这样的影响在经历着小升初的学生之间则更显严重。“孩子总是主动为我提供各种同学参加了哪些‘坑班’、开始了哪些培训等讯息,生怕自己落后于人。”已经在为孩子参加2012小升初做足准备的学生家长孙女士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孩子小升初,每日泡小升初论坛、各路搜集学校资讯、打探“坑班”信息已经成为她每日的生活重点。

   “也许每个小区都存在经历着小升初的家庭所组成的小群体,互相打探消息。”孙女士说,大家互相关注,却都各自为战,只为孩子顺利升入满意的初中。

  “根源在于功利化教育倾向”

   尽管家长对小升初衍生出的诸多乱象普遍表现出“隐忍接受”态度,但社会各界从未放弃追寻乱象原因的努力。在众多讨论中,“教育资源不均衡”逐渐成为广受认可的原因。而源自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同导致的“拼爹”现象已然加剧了小升初向“社会资源不均衡”矛盾的延伸。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针对小升初乱象展开以升学途径、择校费用、各类相关调查问卷为内容的调查报告显示,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三个确定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市场监管的职责,对重点高中恢复举办初中,重点学校举办“坑班”、举行选拔考试,大规模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不接受或只接受很小比例的就近入学的“片内生”等诸多现象采取眼开眼闭、放任自流的态度。

   然而,教育学界对此却另有一番看法。从事教育政策与立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系教授吴遵民在9月15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就小升初及义务教育阶段诸多乱象的根源在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即以培养“上名校、成人才”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已然将“唯名校论”的观念传递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继而是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最终目标是成为拔尖的‘人力资源’以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及不菲收入。”吴遵民直言,“功利主义”充斥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教育已然倾向于追逐各种名、权、钱的“功利”。

   对于乱象根源于“功利化教育”,吴遵民认为,首先有着历史原因,即建国后文革十年及独生子女政策都加剧了各界对“教育成才”的期待;再有就是我国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让教育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为经济做出了贡献,客观上也是教育自身的牺牲。”吴遵民强调,“回归教育本性”早已迫在眉睫,亟须各界舆论共同呼吁,这才是认清“小升初诸多乱象”背后根源的要义。

  教育与经济关系,亟须反思

   一直以来,“为培养人才而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界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诸多乱象向“小升初”、“幼升小”阶段的蔓延,这样的讨论已然被推向时代前沿,学界普遍呼吁,全民对此展开讨论的时代应尽快到来。

   近年来,围绕“教育与人才”的讨论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逐渐成为舆论焦点,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被学界公认为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破解。

   “这样的命题与当前亟须回归教育本性、让教育脱离功利化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吴遵民认为,教育在于培养正直的人,即有人性、且人格完善的人,而非忽视“人”的培养的所谓“人才”;而做到回归教育本性需要杜绝、改变“教育继续被经济牵着走”的现状。

   但经济学界对此显然早已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即大力发展教育旨在培养更多的人才精英服务经济、发展经济。在吴遵民看来,这样的观点甚至已经“渗透”并将影响未来10年的全国教育发展方向。

   2010年7月29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正式发布,未来十年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要求也随之确定,而其中“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表述在教育学界同样引起了广泛讨论。

   吴遵民就此对记者表达了其“略感遗憾”的心情,他认为,这样的表述还是延续了“功利化教育”的倾向,相较此前“牺牲教育为经济”的发展阶段,当前的中国亟须“经济反哺教育”,还教育“一片净土”,促其重拾“教书育人,先为人、后为才”的本性。

   就此,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于9月16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围绕教育衍生的教辅书籍、培训机构、相关人员的就业以及学区房对房价的推高等一系列经济利益链条似乎让教育趋向产业化,甚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势。

   “经济发展毋庸置疑,回归教育本性,杜绝功利主义泛滥同样无可厚非。”但彭刚强调,无论教育与经济,都该尊重自身发展规律,违背规律者势必难免“淘汰”命运,但如同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转型,教育改革同样任重道远。

   “杜绝乱象需要全社会的勇气和努力,改革势必需要经历多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阵痛。”吴遵民认为,反思教育与经济关系只是开始,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