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区将经典国学诵读列入教学计划
来源:无锡奥数网整理 2011-10-19 09:57:30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无锡市惠山区将“经典国学诵读”列入了教学计划,每周一个课时,并自行编撰了9册《国学经典主题赏读》教材,辖区包括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内的32所中小学、5万多名学生同时加入了“读经”行列。惠山区教育局局长刘俊伟说,诵读国学是为了给孩子们“立德”、“启智”,走课程化的道路为的是“持之以恒”。
编教材“给自己上了一课”
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论语》到《孟子》,从古典诗词到诸子典籍,看似薄薄的9册教材花费了30多位老师整整8个月的时间。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殷亚清是编撰这套教材的负责人。殷亚清讲:尽管社会上的国学教材很多,买几本回来也能使用。“但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做法。因为我们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社会上很多国学读本中存在不少错误,于是决定自行编撰。不少译文,我们都核对了5种以上的版本。”有些古文诗词找不到现成的译本,他们就通过辞海一一查找、核对,不断有老师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从今年1月起动手编撰,到8月份刚刚完成。参与编写的老师说,编写这套教材也给自己上了一堂国学课。
保证每周一课“读经”时间
“时下,许多人信仰缺失,这也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刘俊伟坦言,国学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和积淀的精髓,对当地的一些教育问题虽不能“治百病”,但有“立德、启智、育美”的作用。惠山区教育部门提出了国学诵读由“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带着家长,然后蔚然成风”的目标。因此,不管教学时间多宝贵,即便是毕业班,也一定保证每周一课时的“读经”时间。每周安排一个课时,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江苏省所有学校的教学时间都是由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学校既不能多上课也不能少上课。这次惠山区教育局统一规定,从“地方课程”里挤出时间来,不占用正常课时和活动时间,但是把这堂课写进每所学校的课表里。对此,有家长担心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惠山区教育局教研中心作了明确答复:这门课不考试、不测试。从实践看,对这门课的开设很多语文老师举双手赞成。省锡中匡村实验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丁波告诉记者,苏教版的教材中古文的内容本来就偏少,老师本身就要找材料补充,现在有了现成的国学读本,可谓一举两得。
“诵读”学到更多做人道理
沈骁彧是洛社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以前他在语文老师眼中是个“文笔一般”的孩子。现在他做的作文,被老师认为在“突飞猛进”。其秘密是,他迷上了背诵国学文章和诗词。在一篇“大树与小树的成长”的观后感中,他不但自我阐述了人生应该勇于面对挫折、不可过于沉溺顺境的观点,并恰当地引用了“伤仲永”的典故,受老师和同学好评。洛社中心小学五年级的陈天楠,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必修课就是背诵一篇古诗词,理由是“喜欢”,而他的作文也成了全班的范文之一。
省锡中匡村实验中学从3年前开始普及《弟子规》,成为学生人手一册必读的课外读本。郑杨同学说,最喜欢《弟子规》“余力学文”中的句子“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因为这句话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做人处事的态度。该校为了让孩子们践行《弟子规》中的孝道,还专门印发了一份“孝道试卷”,一份要求学生回答父母的生日、喜好、生活习惯等内容,一份则是给父母回答孩子的相同内容。结果,父母交上来的卷子都是满满的,而孩子们面对自己的空白卷子感到内疚。初三四班的班主任唐黎明说,许多孩子在“诵读”中学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未来的路多远多难不走下去无人知晓
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工程在惠山区已经开展了一个月,从全区看效果确实不错。但能走多远,还有些什么困难,殷亚清表示现在谁也不知道,因为对惠山区来说,做这件事也是“吃螃蟹”。他们才站在了这条道路的入口,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这一“副课”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现在感觉新鲜,再过一阶段时间会怎样对待?如果从一年级开始诵读,到六年级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实践来解答。
- 7月16日 2013年7月16日侨谊中学小升初分班考试
- 7月14日 2013年7月14日江南中学小升初考试
- 7月10日 2013年省锡中实验学校初一新生所交费用
- 7月10日 2013年省锡中实验学校初一新生报道须知
- 7月7日 2013年7月7日吴风中学分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