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第一期:你的教育方式正确么

毕竟,父母们不愿正视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打造成考入哈佛的料。但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压垮了精神,引发焦虑和抑郁,只要你给他太多的压力、太少的休息,太过注重表面文章,让他们在外人赞许的目光中,看上去光鲜亮丽,内心腐朽空虚。

1

观点1:父母给的压力和物质上的优越如何创造出了孤僻和不快乐的下一代

  

人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病了,但很少有人想过,病根或许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家长们对“名校”趋之若鹜,根源之一固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评价标准单一,以及社会各阶层地位和收入的差距,但人们在把板子打向“制度”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正作为积极参与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共同营造了这种有些“病态”的社会现象。中国有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与其盲目地对“起跑线”过度苛求,不若培养孩子更加独立自由的心灵;与其逼出一个个小“奥特曼”,不如给孩子更多快乐和空间。

看看当前的现实:一方面,大量的名校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被用人单位抱怨能力差,另一方面人们又渴望孩子能通过“牛小”搭上名校的快车,进入大学打开美好的人生前程。这种矛盾至少说明了一点:孩子是无辜的,也许是我们病了。

莱文的这本新书实际上是一位前方的医师发自内心的呼喊,在她位于加利福利亚州富裕的马林县开办的私人心理诊所里,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人心间的斗争,一方是人性中的善——父母对子女真切的关爱,另一方是这个社会让人萌生出的好强和势利心理。莱文目睹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为了竞争一小撮大牌院校的入学名额,弄得精疲力竭、满腔怒火、痛不欲生。他们的父母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也不能给他们以引导,他们执迷于追求目标,以致生活中全没有了快乐、满足和与外界的连接。莱文写道:“我们当前对成功的理解是个失败。”

莱文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相处了30 年,作为一名治疗师,同时也作为一名3个就读于高压学校的儿子的母亲。现在看起来,她终于受够了。她受够了把高分供起来膜拜、却想方设法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的学校:取消课间休息;布置量多得让人脑残的家庭作业;还有排名,衡量和评价孩子只看考试成绩,其他创新教育领域的表现一概不论,而许许多多考试分数不一定好的学生,是有可能在这里取得成功、收获自信的。还有,她受够了那些口口声声地说只要子女 “幸福” 别无他求的父母(“这些孩子听到我对他们说,他们的父母没有把金钱当作衡量成功的标准时都笑了,他们认为我被骗了,” 莱文私底下说),忽视家庭生活中营造积极乐观的方面,过分强调利益,做一些实际上有害的举动。

随着表现出与压力相关症状的孩子大批量的增长,父母们学会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与关切,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父母们应该把担心失败的恐惧换作坚信孩子先天优势的信心,抛开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焦虑,把当下生活中的乐趣和挑战放在第一。

“做父母的总会遇到那么一天,我们必须决定是要维持现状,还是要拿起知识的武器,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身处的世界不仅无视他们的需求,还对他们造成了实际的伤害。”

作为人之父母以及作为社会整体,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人们心中由来已久的模糊认知——我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太对劲儿——已经强化为一种想要切实做出改变的意愿。 。[查看]

2

观点2:父母唯一应该放松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要求。

如果说到举例子,那么应该总有一些穷苦家庭的小孩,也是顶着压力,进入名校,改变人生的,他们如果某一刻放松自己,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了。

这点这个医生是不会看到的,她会面对的大多数是那些不堪压力的学生,有问题的学生,甚至病人,所以她能看到的只是有问题的一部分人。诚然,家庭教育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如果说本身抗压能力也毕竟差,好逸恶劳,这点好像也会占原因的一部分吧,即使少部分。

任何社会都有等级和目标,你不能说这是错或要求社会改变,社会不可能没有标准。你不能指望说不是人人都进不了哈佛就成为一个放松自己的借口,态度比结果更重要,你有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有没有付出努力的意向,比你是否真的进入了哈佛重要的多。

所以,如果我写这种文章,我的结论不会是父母应该放松孩子,任由孩子发展。而是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态度,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争取超越自己的动力,培养自己和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比较的思想。父母唯一应该放松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要求。当然,纯个人意见,而且纸上谈兵,也许我自己就做不到。

3

小编结语

教育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作用,在当今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家长对于孩子心理的塑造也越来越迫切,现实依旧存在,我们不能为孩子改变现实,但是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直面现实的勇气,一颗快乐勇敢的心要比那些成绩或许更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该参与多少,如何参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无锡e度论坛参与讨论地址:http://bbs.eduu.com/thread-17118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