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第三期:个性与标准化如何取舍

孩子必须学会适应环境,但关键在于,适应什么样的环境。“适应不等于盲从,而是应该带着敏感和警觉。”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因此,家长除了教孩子学会适应,还要教他们学会反思和改造。个性与标准化如何取舍之间的取舍要保持度。

事件:开学一月摧垮坚持6年教育观

我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几十年前,自己也曾经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

没想到仅准备学具一项,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为适应教学进度,林爻“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也无奈暂停,不得不加快教导孩子写字的脚步;老师的短信虽然常有,但似乎并不旨在沟通,而让林爻更感到了“命令”——没有“商讨”,只有“服从”;为了让女儿在“热爱集体”一栏获得更多“小红旗”,林爻也只能违背最初的坚持,给班里买了绿色植物、餐巾纸……“如此的整齐划一,我的女儿怎么可能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写到最后,作者感到了“恐惧”。 [查看]

1

观点1:教育观被颠覆,赞同让孩子个性

这篇文章的网络反响非常大,几天之内,30多万网友加入讨论。截至昨晚5点,已有2万5千多人参与了一项名为“你认为该怎么教孩子”的调查,其中约95%的人赞同“家长应坚持己见,教孩子不盲从学校‘潜规则’”;只有5%的人认为“家长应理解学校,帮孩子适应学校生存规则”。

孩子,应该让其自由发展天性,还是应该有个成长标准?网上的讨论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理念,一部分人也开始担心统一的发展指南会导致统一的培养模式,“标准作业本”背后是更为恐怖的“标准答案”。

更有家长反应激烈地称,教育部用成人的标准划出框去框孩子,而不是去对教育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本末倒置地给了一个阶梯标准,却没有说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成长的问题。 [查看]

2

观点2:专家:规矩不能少

一味张扬个性对孩子不一定有利

学校的课堂知识,只是一部分。家长如果只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在大班教学的氛围下,很难做到。学校里整齐划一的规定,不一定不好,我们难道说纪律、规则不好吗?学生难道不需要培养公共意识了?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张家琪说,孔夫子说过,和而不同。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规定动作必须要有,比如做人要讲理,要守规矩,就如盖楼,没有基础何谈个性?

如果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孩子可能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受损害的还是孩子。

虽然教育体制有很多弊端,教师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我仍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小时候学规矩,守秩序,长大学做人,懂包容。遵循中国人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查看]

3

观点3:家长背后莫当怨妇

学会与老师交流的家长才能走出恐惧

“如今的家长们只要聚在一起,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抱怨学校、抱怨老师、抱怨教育。”一位小学生家长说。另一方面,老师们普遍对家长也有不满,认为现在的家长太娇惯孩子,要求也太多。

不可否认,家长和老师及学校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而且,这条鸿沟是隐形的,因为,站在鸿沟两端的人并非不沟通、不交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对岸”传递着信息,但是又彼此互不信任,在不信任基础上搭建起来的“桥梁”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家长对老师的尊敬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老师对家长的客气藏着“敬而远之”的心理,家校矛盾就来自这种互相的不信任上。

在遇到问题时,双方都不能以对立的心态来解决。尤其家长,既要看到教师的有限性,又要明白教师对孩子深刻的影响,所以不要激化矛盾。家长及老师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分歧,本身就是一种教材,孩子在旁边会看得很清楚,也会学到些东西。[查看]

4

小编结语

任何事情都存在多面性,现实社会万事不能走极端,相互制约,不存在绝对的个性化与标准化,家长要让孩子在标准化下保持个性化,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观念,与老师进行沟通,减小孩子个性被磨损,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无锡e度论坛参与讨论地址:http://bbs.eduu.com/thread-1732786-1-1.html